圖書推薦
BOOK RECOMMENDATION

有你在身边,世界就很好:25位大师的爱与情
圖書介紹
本書講述了林語堂、錢鐘書、徐志摩 、顧維鈞、費孝通、魯迅、胡適、徐悲鴻、梁思成、金岳霖、梁啟超、吳文藻、張伯駒、梅蘭芳、蔣百里、蔡元培、梅貽琦、陳寅恪、吳大猷、邵洵美、李叔同、邵飄萍、沈從文、卞之琳、周有光等25位大師的愛情故事。這些大師中有作家、學者、教育家、科學家、藝術家,雖然各自的領域不同,但在對待愛情、婚姻、事業(yè)上,也與普通人一樣,有喜怒哀樂,有深情,有傳奇,更有他們的堅守。
作者在每一個大師身上用筆不多,人均不到1萬字的篇幅都聚焦在他最閃光的那些點上。25個大師傳遞出的閃光點,會給讀者帶來關于愛情、婚姻和成長的啟示。
大師語錄
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;得之,我幸;不得,我命。
——徐志摩
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,看過許多次的云,喝過許多種類的酒,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。
——沈從文
醉過才知酒濃,愛過才知情重。你不能做我的詩,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。
——胡適
幸福:一是睡在家的床上。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。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。四是跟孩子做游戲。
——林語堂
精彩試讀
陳寅格 :等到你,晚一點也沒關系
現(xiàn)在,相親已成為很多年輕人重要的日程安排,見到的人多如過江之鯽。可大家都說,很難遇見怦然心動的人。
為什么呢?答案五花八門。
有的說對方太年輕了,有的嫌對方不年輕了。有的說,她太現(xiàn)實,有的說,他太不務實??傊痪湓?,遇不到那個對的人。
那么,你愿意為了“對的人”繼續(xù)等下去嗎?
當三十八歲的陳寅恪,遇見三十歲的唐筼,他們立刻明白多年的等待是值得的--眼前的人,對了。
國學巨匠陳寅恪,其學問之高,被譽為百年難遇的人物。
他集歷史學家、古典文學研究家、語言學家、詩人于一身,從哈佛大學歸國后,他受聘于清華大學,因為學識太過驚人,被稱為“教授之教授”--他講課時,的確有很多教授也來旁聽。
1926年,他與梁啟超、王國維一同受聘為研究院導師,并稱“清華三巨頭”。這一年,他才三十六歲。
但三十六歲的陳寅格,受到了父親的嚴厲斥責。
因為,他還沒有結(jié)婚。
陳寅恪出身名門,父親陳三立也是飽學之士,被稱為維新四公子之一。他一手開辦了思益學堂,倡導新式教育。陳寅恪深厚的國學基礎,得益于陳家?guī)状募覍W淵源。面對二十余年一直潛心鉆研的兒子,這位父親從好言催促,終至嚴重警告,撂下話來:“爾若不娶,吾即代爾聘定。"
對比其他一言不合就包辦兒女婚事的家長們,陳寅恪算是幸運太多了,他這才稍微積極行動起來。
婚姻耽擱至今,除了一心求學,更因為他對愛情有著一番獨特的見解。
年輕時,他曾在一次聊天中,把愛分成五個層次。第一層是最偉大的愛,“世無其人,懸空設想,而甘為之死”,有點類似杜麗娘對柳夢梅。在他的這個愛情架構(gòu)中,白頭偕老的美滿夫妻,只能算作是第四層。
這個看似奇特高蹈的愛情設計,與他一生奉行的“獨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,如出一轍。對愛情,他有著一分理想和純粹的渴望。其實,命運已悄悄在唐筼的一幅墨寶上,為他的愛情埋下了伏筆。
這個伏筆,就像是專門為學富五車的陳寅恪準備的。他和唐筼將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“字畫緣”,再次演繹出經(jīng)典的浪漫。
唐筼的祖父,是甲午戰(zhàn)爭時期的臺灣巡撫唐景崧。后來她隨伯母生活,在并不富裕的生活環(huán)境里,靠教書努力積攢學費。她有自己的學業(yè)和生活規(guī)劃,并不認為早早出嫁,就是女人唯一的出路。
她考入上海體育師范學校,畢業(yè)后回母校擔任體育主任。接著又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體育系本科,畢業(yè)后受聘到北京女高師。她在藝術上極有天分,書法、繪畫、古文詩詞,都頗有造詣。
唐筼就這樣以“新女性”的形象,蓬勃生長著。雖然已近三十歲,但沒遇見合適的人,她情愿獨身一人。這可是在差不多百年前的中國,對比現(xiàn)在很多才二十出頭,就心情焦慮的女子,唐筼可算是真正的先鋒女性。
與此同時,在清華大學空白著的陳寅恪,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齡青年。
一天,陳寅恪的好友,說起自己女友的義姐家中,有一幅很特別的字,署名南注生,他請教陳寅恪南注生是誰。陳寅恪聽了,喜出望外,說:“這位女子一定是唐景崧的孫女。”
以他的學識,當然知道南注生是唐景崧的別號。奇妙的緣分,引領他走向了唐筼。不解風情的木訥教授,第一次提出要去觀摩南注生的那幅字,并拜訪其后人。
朋友們鮮見他如此主動,忙不迭牽線搭橋,積極安排。在一個春日的周末,陳寅恪與唐筼第一次見面了。
“驚見神仙寫韻人”,陳寅恪在他的《詩集》中,如此描寫他第一次見到唐筼的感覺。
唐筼溫婉宜人,談吐優(yōu)雅,兩人相談甚歡,話題完全在同一頻道。陳寅恪既驚訝又驚喜,常年埋頭治學的他,一改往日“我希望有個家,但不想成家”的消極論調(diào),開始頻繁邀約唐筼。
他們像當時的年輕人一樣,在中山公園約會、賞花,也會無所事事地逛個街,買東西。兩個感情世界空白,卻閱歷相似、話題相投、性情相契的大齡青年,終于等到春意遲遲緩緩歸,雙雙墜入愛河。
喜結(jié)連理,再順理成章不過。
1928年7月,三十八歲的陳寅恪與三十歲的唐筼,在清華園舉行了結(jié)婚儀式。
(節(jié)選自《有你在身邊,世界就很好:25位大師的愛與情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