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
NEWS CENTER
首頁 >  新聞中心 >  正文

第八届鲁奖参评作品 | 《社区现场》:聚焦社区百态,人间烟火万象

2022-06-21 10:26 重庆出版集团

魯迅文學獎,創(chuàng)立于1986年。與老舍文學獎、茅盾文學獎、曹禺戲劇文學獎并稱中國四大文學獎。魯迅文學獎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。

6月15日,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對申報參評作品進行了初步審核,參評作品目錄已在《文藝報》和中國作家網(wǎng)公示。據(jù)悉,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各獎項參評作品共分為中篇小說,短篇小說,小小說,報告文學,詩歌,散文雜文,文學理論評論,文學翻譯等八個類別。重慶出版社多部作品進入了參評作品公示中!

今天,將為大家介紹《社區(qū)現(xiàn)場》。

內(nèi)容簡介

本書是一部報告文學作品,作品所有章節(jié)雖各自獨立但有明線暗線相連。本書的寫作對象為城市社區(qū),作者集中采訪了重慶相關(guān)社區(qū)的情況。作品從最小的單位“社區(qū)”入手,敘寫重慶直轄、改革開放多年來的城市發(fā)展深度故事,講述社區(qū)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積極作用,力爭“一葉知秋”。全書由近30名不同類型社區(qū)的社區(qū)工作人員以及熱心公共事務(wù)的群眾,講述自己親歷的社區(qū)故事,采取“以人帶事”的手法,以10余個城市社區(qū)為“觀察樣本”,全面展示城市社區(qū)“基層黨建”“惠民政策引導”“抗擊疫情”“困難群眾救助”“群眾調(diào)解”“農(nóng)轉(zhuǎn)非”“退役軍人融入社會”“公租房新事”等鮮為人知的故事,著重講述豐富多彩又飽含正能量的社區(qū)百姓一線故事,揭示了城市社區(qū)的多重面向。

精彩試讀

晏妮的調(diào)解故事

行走在楊公橋老街舊巷里的晏妮看上去慈眉善目,嘴角總是掛著一絲笑。在社區(qū)里,如果說人們遇著事需要開口請人幫忙,那晏妮可能是他們首先想到的可以呼喚的大姐。

48 歲的晏妮有些微微發(fā)福,她額前留著一溜齊劉海,頭發(fā)梳到腦后,若是大清早就開忙,頭發(fā)就直接扎成馬尾,簡潔明快;若早上還有些空閑時間,就可以細細盤個發(fā)髻,看上去更精致。每個社區(qū)工作者都有自己的長項,有的精于上下協(xié)調(diào),為社區(qū)拿到更多資源;有的善于搞合作,來自周邊企業(yè)、商場、銀行的特惠活動讓居民們覺得很安逸;有的會寫材料做宣傳,筆下生花,社區(qū)故事隨便在網(wǎng)上一搜,就是一大籮筐;還有的年輕人前幾年考取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,專門坐在辦公室里替居民解開心結(jié)……但總歸一點,在社區(qū)這樣與居民天天打交道的地方,調(diào)解工作是最基本的——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,就有各種悲歡離合,離不開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。晏妮的長處也是做“居民調(diào)解”,憑著多年的實績,如今也算得上渝碚路街道乃至沙坪壩區(qū)的一塊實實在在的“牌子”。

說實話,我最早聽見晏妮和“牌子”這個詞聯(lián)系到一起,心里還是有幾分懷疑,直到我見到她,與她交談,見識了一些我以前未曾見識的事物。

從 2005 年到社區(qū)工作以來,晏妮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,剛開始總是先入為主地代入個人好惡,這樣一來,好多“東家長西家短”的事情都擺不平。時間一長,晏妮開始讓自己站在公允的立場,無論是誰,先讓他把話說完,然后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,再循著是非、公道、人情來討論應(yīng)該怎么辦。是的,是非、公道、人情,這是基本秩序。但這里又有一個例外,遇到家庭內(nèi)部矛盾的時候,人情必須放在第一位,因為“家,不是講理的地方”。漸漸地,晏妮形成了“傾聽、共情、聚焦、共識、言和”這樣的“十字調(diào)解法”。

“別看都是雞毛蒜皮的事情,牽扯的東西很多,老百姓的生活就是由這些雞毛蒜皮組成的。俗話說,家家有本難念的經(jīng),那經(jīng)是什么?扯開來,里頭好多都是情非得已?!边@是晏妮的理解。所以,做好居民調(diào)解工作就不能怕麻煩。是呀,怕麻煩就不要做人;做人呢,就不能怕麻煩。你不怕麻煩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樣子,居民能夠看得到,你也才能真正收獲他們的信任。

鄢婆婆 80 多歲了,這些年,這位孤獨老人一直處在社區(qū)的精心照料下。對這位老人來說,晏妮是親人更是知心人。晏妮是在 2010 年關(guān)注到鄢婆婆的。這個溫和柔軟的 70 多歲老人,按說,修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舊宿舍條件很差,廁所狹小 , 管道漏水,電線也時常短路,居民們都盼著搬到一個生活條件更好的地方,所以,說起拆遷,大家動得很快,唯獨這個鄢婆婆成了例外。驚訝之余,晏妮設(shè)法打聽到這位退休的燈泡廠職工背后的故事——這位婆婆有兩個女兒,大女兒長期在精神病院治療,二女兒身心狀況很不好又住在別處,兒子又多年失去聯(lián)系,現(xiàn)在,老人家和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外孫住在一起,婆孫倆靠著一點微薄的養(yǎng)老金度日。

“當時就覺得這個老婆婆很不幸,仿佛世上不好的事情都堆積到了她身上?!标棠菡f。

之后恰逢年關(guān),鄢婆婆屬于社保局要慰問的困難居民,晏妮便自告奮勇提著兩袋米和兩桶油送到她家,想著正好去探訪這位“釘子戶”的實際生活狀況。

拆遷前期工作臨近結(jié)束,晏妮便很少往燈泡廠舊宿舍走動了。一路所見,都是泥土、沙塵、破磚、爛瓦。唯一稀罕的是,在鄢婆婆住的那棟舊樓下居然自發(fā)形成了一個小型的菜市場,賣菜、殺雞、宰魚的都有,按說這里并不屬于人流密集的地方。緊挨著舊樓外墻的,居然是一個殺雞鴨、燙豬蹄的肉攤,散發(fā)著惡臭的熱氣直通通地抵達樓上洞開的窗戶——是的,這棟樓的窗戶都向著這個“菜市場”,每個屋子都只有一扇窗戶,對其中的住戶來說,一直關(guān)窗也不現(xiàn)實;再說,憑一個老年人,也驅(qū)散不了這個自發(fā)聚集的市場。所以,對這股惡臭,只能忍。晏妮沒有給我講她第一次看見此情此景的感受,但我從她的神情和帶著幾分憤懣的語氣中,完全能夠感知。

老人接到晏妮親手送來的一堆東西,很是感激。一邊連聲謝謝提著重物爬了幾層樓還在氣喘的社區(qū)工作者,一邊在屋里四處翻找,最后找出一瓶礦泉水硬塞給晏妮。一個很客氣的老婆婆,這是晏妮近距離接觸鄢婆婆留下的現(xiàn)場印象。因為樓下環(huán)境不好,怕婆婆下樓有閃失,后面晏妮又接連上門給老人家送了幾次生活用品。在越來越多的交往中,鄢婆婆對晏妮有了一個認識:這女娃兒是好人,漸漸地,老人家愿意跟晏妮說點真話了。

“妹兒,給你說句心里話,我不是不想搬走,是沒有這個能力安新家呀!”鄢婆婆反復跟晏妮這樣講,可又沒說出什么實質(zhì)內(nèi)容。晏妮想要往下問,婆婆又怎么都不肯再說下去。

又過了一段日子,鄢婆婆總是在晚上9點過快10點的時候給晏妮打電話,每次晏妮接起來,鄢婆婆總是語焉不詳?shù)卣f幾句就匆匆掛斷。越是這樣,晏妮越是疑惑和擔心:畢竟老人不會無緣無故深夜打電話過來,鄢婆婆的外孫在大學城打工,老人一個人獨居。您身體不舒服嗎?您需要幫忙嗎?您遇到什么事了嗎?晏妮委婉地探問,鄢婆婆卻一一否認。一連好幾天,都是這樣。

“我再也坐不住了,有一天晚上,我決定主動上門去找她談?wù)??!币驗閮鹤舆€小,家里沒有其他大人,晏妮就帶著兒子一起過去。

鄢婆婆告訴晏妮,自己身體一直不好,加上如今周圍環(huán)境 很差,感覺自己就快要死了。但是,那些該感謝的人她都記得。就在上午,她從附近超市買了三口“一般的鍋”,準備分送給關(guān)照過她的幾個熱心鄰居。她沒錢買好鍋,只能僅此表達心意。說罷,老人又顫巍巍地把手伸進內(nèi)衣,從自己縫的內(nèi)衣口袋里吃力地掏出 400 元錢,再拉起晏妮的手,硬要把這些錢塞給她。

“那是社保局發(fā)給困難群眾的 400 元補貼,對婆婆來說, 就是一個月的生活費,可她硬要拿給我,說是我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,飯也吃不好,給這幾百塊錢,是讓我添置一口高壓鍋,煮飯快。”

晏妮沒有接鄢婆婆的錢,卻認真地聽了老人家的講述。那一晚,老人流著眼淚,對晏妮掏了心窩子。講了自己因為遭遇,講了自己大半生的凄苦無依,最后,講到自己最大的心愿——哪怕是死,也想住進新房子。鄢婆婆有她的苦衷和艱難。原來, 婆婆的大女兒一家之前拆遷,婆婆已經(jīng)耗盡了所有積蓄?,F(xiàn)在,婆婆面對自己舊房的拆遷,進退兩難,畢竟她的歲數(shù)越來越大,而且她沒有錢裝修。了解了鄢婆婆的心事,晏妮立時下了決心,她鄭重地告訴鄢婆婆:“我一定想方設(shè)法替您老人家完成心愿。”

晏妮至今還記得,那晚她離開之后,已經(jīng)走了老遠,婆婆還站在那棟舊樓的樓腳一直目送著,甚至動都沒有動一下。憑想象,她也能想象出,婆婆因為歷經(jīng)苦難而干涸的雙眼,因為一個社區(qū)工作者的許諾,而重新燃起希望的淚光。
......

 

(節(jié)選自《社區(qū)現(xiàn)場》)